随着当今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工行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工人才的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创造新技术成果的能力,包括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新工艺和新装置的设计以及生产过程操作运行新方案等[1],而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是把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创新与创造。
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创新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为了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必须探索适合我国化工行业建设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时期化工创新人才。
1.化学工业发展现状和需求
化学工业是国家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农业、国防、航空航天和新型战略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人类战胜病魔的武器,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化工大国,但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化工仍是以基础和大宗原料生产为主,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化学工业的技术创新仍是以追赶式、模仿式的创新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分稀少等。其中制约我们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的是创新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创新技术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全行业缺乏各类创新技术人才近百万,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化工行业技术进行封锁,这就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大力培养化工创新技术人才,为我国由“化工大国”转变为“化工强国”输送人才资源[3]。
因此,面对化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时期化工产业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教学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模式培养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化工创新人才。
2.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中科研的新视角和新思路
科研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科学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创新性复合人才[4],对化工专业来说就是运用所学习到的化工基础理论知识去认识化工生产过程,并能创新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创造出新的工艺技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探讨了在化工创新性人培养中科研的实际作用效果。
(1)科研能够唤起化工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并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5]。因此,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必将成为新时代高等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等院校要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化工创新人才,就必须先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因此,在科研实践训练中,可以借助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化工学科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可以激起他们从事科研的动力和热情。我国的化工技术成果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详见图1,图1中列举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火药,造纸术,陶瓷等古代先进技术以及著名人物如唐朝的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人,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发现氧气约早1000年;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了“侯氏制碱法”并完成世界上第一部纯碱工业专著《制碱》等。通过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科研成就以及著名人物,使化工专业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化工技术上曾遥遥领先于全世界和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历史底蕴,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图1 我国发展史上化工学科重大科研成就
(2)科研能够增强化工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化工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难点之一。
化工专业知识体系很抽象、覆盖面又广,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过程,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科研是创造性、探索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未知领域的奥秘,能够将其带入到充满惊奇的空间,能够让其感受到所学知识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围绕参加科研实践的益处,对2018、2019级化工和应化专业116名参加过科研实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科研训练对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探索知识的兴趣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增强学习学习的信心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调查中有位学生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他说:“科研训练让我认识了另一个世界,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因此科研训练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乐趣,增强其探索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文章来源:《化工设计通讯》 网址: http://www.hgsjtxzz.cn/qikandaodu/2021/0611/777.html
化工设计通讯投稿 | 化工设计通讯编辑部| 化工设计通讯版面费 | 化工设计通讯论文发表 | 化工设计通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工设计通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