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全国化工设计竞赛对高职化工专业拔尖人才培养

来源:化工设计通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化工行业中影响力最大的比赛,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化工行业中影响力最大的比赛,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而举办的[1]。大赛自举办以来,参赛对象主要是本科生,但近年来也有部分高职学生参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今年首次指导学生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化工设计大赛,最终取得了西北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也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能力去参加这种重量级的大赛。通过本次大赛,培养了参赛学生的工程思想,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与自我表达的能力。

1 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从2015年开始进行拔尖人才的培养,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选择班级前十名的学生进入到拔尖班,进行提升培养。这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提升能力的好机会。但是随着几届拔尖人才的培养,很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分析总结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纯理论的提升,没有应用到实践。因为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再加上课时紧张,所以专业课以“必须、够用”为主,针对性地选择一部分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拔尖人才培养继续学习专业课中比较难,之前没有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上课内容主要为平时所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延伸,因为是较难的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兴趣不高,下课也不复习,导致接受的知识有限。拔尖培养内容基本为理论知识,实践课程较少,导致理论没有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学生反映,拔尖人才培养没有意思,基本学不到什么过人的技能。

(2)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差。上课时间为晚自习,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方式,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2]。教师主要讲授理论课,学生被动接受,下课也没有布置任务,所以,学生下课后不去复习导致上课内容很快忘之脑后,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授课方式简单,没有团队任务,导致学生毫无团队协作意识。

(3)培训内容陈旧,计算机应用落后。比如说化工设计课程,因为化工模拟软件应用课程开设较少,课时较短,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基本还停留于公式手动计算的过程,给学生的案例也比较陈旧落后,学生单纯的照着书上的例题计算,根本不想为什么这样做,既耗费时间精力,还起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4)教师缺少工厂实践。授课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基本从学校毕业就来到学校教书,缺少一线工厂实践,尤其是讲授化工工艺类课程时,基本照本宣科,再加上教材基本都有滞后性,所以使学生接受的都是比较落后的工艺。

2 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本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化工设计大赛为依托,提出以下措施,提升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

(1)重构拔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计算机软件教学在拔尖人才培养课程中落实,可以提升化工设计效果,所以,增设化工常用的相关软件课程[3],如Aspen Plus、Auto CAD、Origin、Chem Office、Sketch up等,并且以历年的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作品为例来开展化工模拟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改革《化工设计》课程内容。本院的化工设计课程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设计题目及设计方法比较陈旧。而化工设计竞赛的题目一般都立足于学科前沿,内容涵盖面广,综合性强,难度比较大。其设计要求为从原料到产品,进行绿色化工,建立一座工厂,这就需要多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化工设计大赛的题目,根据其设计要求,完成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对工程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紧跟化工发展的步伐,接受较新的化工知识。

(3)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讲授、自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具体的项目或者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学,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团队的建设[4]。对于石化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所涉及到多学科的内容,指导老师对相关知识要有较强的专业功底,所以,就得建设一支跨学科的专业教学团队,而且团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提高。

(5)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专业教师,应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培训。多去去一线工厂参观实践,与有经验的操作工、工程师及化工设计人员交流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指导化工设计竞赛,与大赛资深指导教师及评委学习[5]。

文章来源:《化工设计通讯》 网址: http://www.hgsjtxzz.cn/qikandaodu/2020/0709/363.html

上一篇:新工科背景下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化工设计通讯投稿 | 化工设计通讯编辑部| 化工设计通讯版面费 | 化工设计通讯论文发表 | 化工设计通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化工设计通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